返回首页

上海大学金融专业就业怎么样?

来源:www.513hx.cn  时间:2023-10-09 00:49   点击:28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上海大学金融专业就业怎么样?

上海大学

招收金融硕士的有两个学院,分别是经济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每年的复试分数线是达到国家线即可。2017年悉尼工商学院的招生人数和录取分数都高于经济学院,悉尼工商学院录12人,录取最低分为355,经济学院录69人,最低录取分为346,报考难度是前面谈到的几个学校中最小的,就业情况也是6所(复交财华师同济上大)学校中的倒数。不过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就业质量以及报考难度与前面几所学校相比存在差距也是情理之中的。上大金融毕业生基本都是进入商业性银行和企业,会计事务所也是可以试一试的。

上海大学作为一个省属211大学,名气尚可,外地的同学听到上海大学四字,立马会有高大上的感觉,上海大学的强项在于工科和艺术专业。金融学的专业实力尚可,目前发展迅速,在金融硕士方面势头明显好于像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这些部属211高校,地处上海又有上海大学之名,报考人数稳步上升,截止到16年,金融专硕的总报考人数已经突破了500人,成为继华师之后,二档学校中又一个突破500大关的热门学校。上海大学的悉尼工商学院往年基本上是上海其他高校金融高分落榜生主要调剂对象。但是17考研很奇怪,只录取了12个考生,没有接收调剂。往年每年都有一批高分落榜生调剂上海大学,而上大也比较乐于接受这些落榜的高分学生。推荐一些想从事金融行业但是自身实力不是很强想稳定录取的同学不妨可以考虑一下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不错,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上海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2.23%。金融硕士的大潮流是挡不住的,清华五道口和经管毕业生第一年大约20-30万每年,人大的也是在15-25之间,上海大学的预计在15-30万之间,金融硕士就业去向一般是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投行,一行三会,国有大企业的投资金融部门,前景一片光明。已经有毕业的学生,据统计薪水金额大约第一年在12-20万之间

二、985金融本科上财金融硕士毕业想去上海银行总行难吗

不难。985金融本科上财金融硕士是高学历的人才,而上海银行总行招聘兄燃的人才也是需要硕士以上的,所以想去上海银行总行是不难的,主要经营市内工商业抵押贷款及羡衫虚贴现业务;各种存款;买卖有价证券;代理市政府发行债券及还本付息;保管市属各机关或塌模公共团体的财产或基金等。

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简介

我国的银行学校多数于1980年代改名为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升为本科院校。其中最为知名且首开升本科先河的是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于2002年并入南审升为本科招生,院长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汪祖杰。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于2003年9月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上海金融学院。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6月26日 升格为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拆信御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1992年,更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

南京审计学院 金融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均为创办于50年代初的华东银行学校,后改称苏州银行学校,而后分为江苏银行学校、上海银行学校。

江苏银行学校后经扬州于1970年代迁往南京市江浦县城珠江镇。1985年江苏银行学校升格为南京金融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金融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撤销,并入南京审计学院。至今老江浦人仍将南审称为银行学校。而金融学院也成了南审唯一院史超过校史的院系。

上海银行学校1987年升格为上海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9月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上海金融学院。

学校简坦谨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

广东金融学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行银行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2000年,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旅岩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

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820亩,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分设广州校区和肇庆校区,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毗邻华南植物园;肇庆校区坐落在肇庆星湖畔。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专任教师89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02人,副高职称教师226人,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近200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1000多人。 学校有省级研究所1个,校级研究所1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

省级研究所1个:华南金融研究所。[6]

校级研究所11个:保险研究所、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研究所、会计和审计研究所、工商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法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6]

校级研究中心3个: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6] 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师主持或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29项,厅级课题20多项,共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研究项目325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社科基金项目7项 ,国家教育部项目35项。[4]

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保险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软科学》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000多篇,获各种奖项36项。[7] 馆藏资源

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计约130余万册(其中肇庆分馆藏书27万余册),网络包库使用电子图书130余万种,每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报刊近2000种,各类数字资源库近20个。馆藏范围主要以学院开设的各专业学科文献为主,其中会计、企业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保险类图书收藏较为完备。[8]

学术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3年将更名为《经济金融研究》)是全国创刊较早的金融期刊之一,位列全国三大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列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9] 2006年成功举办了“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成功举办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转型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7]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唯一以“审计”命名的高等学府,是一所拥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的财经院校,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1991年由审计署直属;2000年,调整为江苏省与审计署合作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11年变更为三部一省共建(审计署,教育部,财政部,江苏省)。学校与国家审计署同时诞生,与中国审计事业同步发展。积极树立“大审计”教育观,打造审计最高学府。2007年,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定为中国唯一的“全球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院校,成为IIA在全球认定的39所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专业建设始于1952年,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金融学院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30人,形成了以江苏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学科带头人,以博士为学术骨干,以一批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教研团队的学科梯队,是江苏省金融学科唯一的“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金融学专业主课程群教学团队是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金融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关联,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四个本科专业,即金融学、保险、信用管理与投资学。其中金融学专业为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保险专业为是南京审计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现代保险学导论》、《现代货币金融学》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金融学院现设有金融学系、保险系、信用管理系、投资学系、金融实践教学部、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室、省级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货币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还建有华东地区高校唯一的专业特色博物馆――货币博物馆,以及覆盖全省金融系统的多层次、网络化实践教学基地。金融学院依托国家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业背景,致力于金融体系、金融制度、金融管理、金融审计等学科方向的研究,与国内其他院校金融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教学与研究特色,并为长三角以及江苏地方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

目前,学院在校生规模达2000余人,毕业学生已达上万人,分布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事业单位,有着广泛的校友资源。在学校“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金融学科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目前,已经与英国龙比亚(NAPIER)大学建立了 “3+1”和“4+1”交流与合作办学模式,并在积极探索与英国特许保险学会“CII”合作的“保险本科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考试”的新模式,与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美国瓦布莱索大学和台湾铭传大学的合作办学也在商谈中。在 “十二五”期间,金融学科将通过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突显办学特色,提升科研层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金融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优势学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