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看待先秦散文的现实价值?

来源:www.513hx.cn  时间:2022-01-22 08:04   点击:275  编辑:唐有   手机版

先秦散文的特點及影響
    先秦散文在我國散文史上獨樹一幟,是源頭,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許多特色,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概括的說,先秦散文共可分為二類,一類是以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的歷史散文;一類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通稱諸子散文,又稱哲理散文。它們有共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這些特色廣泛的表現在內容、體裁、風格、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以下為先秦散文的特點介紹:


(一)從文體上看


  先秦散文眾體兼備,百花齊放。因為紛紜變化的歷史變化,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風起並行的各個學派,使散文以不同的文筆體裁展現出來。就歷史散文而言,《國語》、《戰國策》為國別體;《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為編年體。《尚書》、《國語》和《戰國策》以記言體為主;《春秋》、《左傳》、《竹書紀年》以敘事為主。有的記言體著作也有敘事篇章,同時敘事體著作裡也有大段的記言內容,不能截然分割。就諸子散文而言,《倫語》是語錄體,《老子》、《孫子兵法》是散韻結合的格言體,《孟子》、《墨子》、《莊子》主要為對話式的論辯體,《荀子》、《韓非子》多為專題式的論說文。這修文章篇幅有長有短,有零有整。諸子散文雖然大多數為說理文,但也有例外。如:《晏子春秋》及《呂氏春秋》主要就是記敘文。由於成書歷史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有的諸子書中也存在不同的文體。如:《墨子》、《韓非子》、《管子》,既有論辯體說理文,又有語錄體,解經體。


(二)從內容上看


  先秦散文文、史、哲不分,學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不少作品既是歷史學、哲學,還兼具文學色彩。由於作者的思想、氣質、政治流派不同,他們的文章便明顯的表現初步同的風格個性。如:《倫語》的風格是雍容和順;《孟子》則靈活善譬,多辭好辯;《莊子》想像豐富;《荀子》結構謹嚴,論斷縝密;《韓非子》辭鋒峻削,說理透闢等等。同時,在許多哲理著作中,往往又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的片段,包括一些珍貴的上古資料。而歷史著作中也往往大量反映出當時的政治觀念和哲學思想。在諸子的作品中,除了哲學和政治觀點外,都還廣泛的牽涉到文藝學、經濟學、教育學、倫理學,甚至軍事學、自然科學等等多方面的知識。不過正因為當時思想有進步的積極因素,難免也會有保守的就觀念,因而作品的文學價值也就不一致。其中有些藝術性相當高;有的只能說具備一定的文學性,有些則屬於專門的科學文字,如:《墨經》六篇、《備城門》以下十三篇,以及《黃帝內經》之類,一般就不把它們當作文學作品欣賞了。


(三)就性質上看


  先秦散文都是密切為現實服務的產物,不存在為藝術寫作的文章。許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確,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實用家直,而不是美學欣賞。在歷史散文方面,歷史散文的寫作,主要是為了記載和總結歷史上統治階級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鏡,並指導當時的政治鬥爭。諸子散文則大多是政治活動和思想競爭下的產物,其目的有些在「干世主」,以取得卿相之位;一些在闡揚政治學術觀點,以流傳於後世;有些在批判指責社會弊病,以發洩不滿。雖然有少數作品似乎與現實鬥爭關係不那麼密切,但也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產物,並不能算是純粹欣賞性的文學作品。在當時所謂的「文」或「文學」,其實都不是自覺的藝術創作,這點與同時代的《詩經》、《楚辭》是不同的,跟魏晉以後的「文學」、「文章」的概念更不同。因而在先秦時代,對於散文的認定,應該比後代的作品寬一些。這時期的散文審美價值觀一般的說來並不曾得到作家特別的重視,純粹以抒情為目的的散文,和以描繪山水田園自然美的散文,在先秦都沒有出現。孫然某些著作也曾有少量虛構的情節片段,如歷史散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諸子散文中的預言故事等等,但就全書而言,仍然重在實錄及析理,與虛構成份較多的《山海經》、《穆天子傳》不同。因而這兩本書通常不列入先秦散文之列。


    先秦散文的這些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兩千多年來,先秦散文著作中博大的思想內容,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教育、倫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中有些思想成為中國力帶來政治統治的思想,民族的精神。


    而在文學方面,先秦散文的各種表現手段,一直被視為後世各類文體的重要基礎和楷模,許多文體都可以在先秦找到它的源頭。此外,後世有許多著名文學家都標舉和借鑒先秦散文。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劉勰的《文心雕龍》,設有《史學》、《諸子》等專章,對先秦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的文學價值作了精闢的論述。唐人劉知幾的《史通》有《言語》、《敘事》等篇,總結了歷史散文的寫作經驗。在後來的唐代古文運動,也是受到先秦散文的影響。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就曾說他「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窮究乎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柳宗原也說:「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使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北宋的古文家們有提倡先秦散文的傳統。歐陽修就曾說過:「《詩》、《書》、《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荀卿、孟軻之徒,亦善為言。」


    自蘇洵開始,才有人對先秦散文藝術進行分析評論,今傳有他批點的《孟子》等書。從南宋的《文則》和《文章精義》後,逐漸有了專門研究古代散文的理論著作。而從南宋的《文章正宗》起,《左傳》等史傳散文開始被選入古文選本。到了明代,在主張「文必秦漢」的前後七子影響下,先秦的散文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種評點的選本大量問世。到了清代,以桐城派為首的古文家大力提倡推崇先秦散文。方苞曾指出:「古者所從來遠矣,「六經」、《語》、《孟》,其根源也。得其枝流而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這時,各種古文選本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是以先秦散文為主的。由此可知,先秦的散文地位在文學上、文學家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文學,先秦散文對後世詩歌、小說、戲劇的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啟發。提供了後代文學、藝術在題材、表現手法上的靈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