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对中医的尊称?

295 2024-03-14 10:27 admin   手机版

一、对中医的尊称?

1、岐黄

中医第一个名字叫“岐黄”。

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而成书得,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2、青囊

中医第二个名字叫“青囊”。

这个名字用的不多,但是来历却不小,它与神医华佗有关,据传三国时魏王曹操患有头风,召来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杀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毕生所学着成《青囊书》,赠给狱吏。

3、杏林

中医第三个名字叫“杏林”。

我们现在经常以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形容医生的医德、医术一流,“杏林”有什么典故呢?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隐居在江西庐山的名医叫董奉,他为人看病从不收取钱财,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屋后种杏树。因他医术远近闻名,附近百姓都来找他看病。没几年,他屋后就变成一望无际的杏林。从此,人们开始称中医为“杏林”。

4、悬壶

中医第四个名字叫“悬壶”。

我们对“悬壶济世”这个成语都非常熟,它有什么典故呢?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是个管市场的官吏,常常看到一个老者用长杆挑壶行医。每到散集的时候,老者就跳到壶里消失不见了。一次他随老者同入壶中,发现壶里竟别有天地,于是拜其为师。数年后,他学成出山,从此悬壶行医。后来人们都学他,药铺门口都悬着一个药葫芦来作为行医的标志,人们以“悬壶”称呼中医。

5、橘井

中医第五个名字还叫“橘井”。

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用井中泉水泡橘叶可以治病。第二年果有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医治了无数病人。后来人们就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6、大夫

中医第六个名字叫“大夫”。

这个词是我们最常见的对于中医的称呼了,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而它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简单,古代“大夫”原是官职名称,北宋徽宗时期在医官中设置“大夫”也是官阶,古汉语中“大”读 “dai”,所以北宋以后“大夫”便是对医生的尊称了

二、医圣为什么不是华佗,而是张仲景?

医圣之所以是张仲景而不是华佗。

医圣仲景最厉害的地方,也正是历代《伤寒论》所有注解学者被“猪油蒙心”看不透的地方。那就是《伤寒论》原文里的【八十五个】“某病伤寒某某日”。这些其实是“经法数术”,也正是这个东西所以奠定了张仲景独一无二“医圣”的地位。别给我说《伤寒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小册子。第一部与第二部,第三部,都一个吃螃蟹跟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没什么两样,无非都是吃螃蟹。写辨证论治医书的人多了去了,但问又有谁可以运用“六经三阴三阳,某某伤寒某某日”来论述病机转换进退治疗过程的??有没有?有没有?张仲景,独此一份!我之所以说“历代《伤寒论》注解者被猪油蒙心”,原因就是我《易演伤寒论》具备这个资格!因为《易演伤寒论》解决了这个“某病伤寒某某日”千年学术之迷。因为《易演伤寒论》把医圣带出了那些阉割医圣智慧的,无能的,肤浅的,“千年中医学术侮辱史”。搞学术研究,研读《伤寒论》,要靠中医理论基础实力和敏锐的联想力和丰富浪漫的想象力。读《伤寒论》的功夫在《伤寒论》之外。仲景原始意图,需要天马行空般想象力去完成他所能力所能及的基础。尤其是《九卷》。最后会发现《伤寒论》中的最关键的是“定数”。模型推演的步骤,定数,三阴三阳,主客加临。可以说,没有《素问。运气学九卷》和“易演”基础,想破译《伤寒论》基本立法思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狂妄自大,盲人摸象,无益于《伤寒论》学术的任何突破。《伤寒论》解读的错,早已积重难返。没有“易演”,五运六气就是一滩散沙。没有“易演”,就没有中医学的自洽体系。光靠经常喊两嗓子“大医精诚”是不够的。

三、医生的别称和雅号?

医生古今的尊称和别称

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岐黄、青囊、杏林、悬壶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已经数千年历史。而当今的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

岐黄:源于《黄帝内经》的称谓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名医华佗的典故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杏林:名医董奉的故事

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悬壶:修道求仙的传说

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葫芦里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岐黄之术?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

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黄帝内经》的文字属于秦汉时期的古文,在文体上相当于赋的体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汉学文化亦有巨大影响,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阅读这样一部古典医籍在文字上也有不小的困难,因此历代医家都曾做过详略不同的注释。对于初学者,可先选择诸如《内经选读》之类的教材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现代对医生的称呼,疾医、医师、先生、郎中、生命天使、医士、大夫等,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日本在明治以后称呼为:医师先生、医生、老师

美国传统性地医生被称Physician。同时,以不同专业领域被分招呼为:内科医生(Physician)和外科医生(Surgeon),Doctor。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